在现代肉牛养殖产业中,准确评估肉牛生长性能至关重要,而眼肌面积作为一项关键指标,能为养殖户提供诸多有价值的信息。牛用B超的出现,让这一测量变得高效且准确。 一、前期准备
使用牛用B超测量肉牛眼肌面积之前,需做好充分准备。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探头,通常配备专用的低频线阵探头,频率在3.5-5MHz之间,既能保证足够的穿透力以探查较深部位,又能清晰成像肌肉纹理细节。其次,对肉牛进行适当保定,可将其赶入宽敞、安静且地面防滑的保定架内,避免牛只乱动影响操作,必要时还可给牛注射适量镇定剂,确保其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同时,操作人员要穿戴好防护装备,如手套、工作服等,保障自身安全与卫生。
二、扫描定位
一切就绪后,开启B超机并涂抹适量耦合剂于探头上。将探头沿着牛体脊柱两侧,从第12到第13肋骨间缓慢滑动,初次探寻时动作要轻缓,仔细观察屏幕上图像变化。当看到呈现出类似“大理石花纹”的肌肉组织,即背最长肌横切面时,便是找到了关键的眼肌所在位置。此时,微调探头角度,使图像显示最为清晰、完整,一般要求能清晰分辨出肌肉边缘轮廓以及内部脂肪沉积分布情况。
三、数据采集
确定最佳观测画面后,利用B超机自带的测量功能软件,选取合适的测量模式,通常是沿着眼肌外缘勾勒一圈,系统会自动根据所圈定范围计算出面积大小,单位多以平方厘米呈现。为提高准确性,往往会在同一位置重复测量2-3次,剔除异常值后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有些B超设备还具备三维重建功能,能更立体直观地展现眼肌形态,辅助操作者进一步优化测量点位,减少误差。
四、后续分析
测得眼肌面积后,结合牛的品种、年龄、体重等因素综合考量。例如大型肉牛品种在育肥后期理想状态下眼肌面积可达数十平方厘米以上,若测量值远低于此标准,则提示饲养管理可能存在营养供给不足等问题;反之,过大也可能意味着过度肥胖,需调整日粮配方或出栏计划。通过定期监测眼肌面积动态变化,养殖户便能科学制定养殖策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